在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里,大数据审计是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必要保障,是打造经济监督“特种部队”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武汉市审计局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强审”重要指示精神,数据先行强基础,需求引领促融合,守正创新提质效,建设团队固根本,取得显著成效。
一、数据先行强基础
(一)数据先行谋规划。牢固树立审计监督“数据先行”理念,围绕省厅信息化工作部署,按照《武汉市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及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发展要求,结合武汉审计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年度审计信息化工作计划,部署信息化审计项目、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防控、大数据审计培训及特色工作等,旗帜鲜明树立大数据审计导向,不断拓展研究型审计广度深度。
(二)突出重点钉钉子。制定年度大数据审计工作要点,指导全市大数据审计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持续将强化大数据审计思维、推进业务和技术深度融合、优化大数据审计平台功能与服务、拓展“云端数据”应用场景、创办“用好数据我来讲”审计青年小课堂等作为当务之急、发力焦点,加强督办时度效,以重点带全面。
(三)治理数据拓渠道。探索审计电子数据在省级集中环境下的大数据审计模式,全面梳理本地存储的各类数据资源,已归集整理5大类52项常用数据,形成本地数据资源目录。加强与市数据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务、城管等部门的贯通协同,以数据推送服务和查询接口等方式,共享市政务数据资源,拓宽审计业务数据来源渠道。
二、需求引领促融合
(一)围绕审计业务需求,强化信息技术供给。针对审计业务、信息技术“两张皮”的现象,多渠道多方式征集审计一线对信息化技术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实行“业务主审+数据主审”双主审模式,形成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双轮驱动格局。统筹调配技术力量跟进双主审项目,制定清单式任务时间表,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助力解决技术难题攻关。技术人员深入审计现场了解业务研究政策,为数据主审提供技术支持。2024年,大数据审计技术在15个业务处室的38个审计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医院审计中,运用统计学中的趋势分析与异常检测方法,分析研判大量病例,对医院内部控制流程进行穿透,得出的审计疑点精准度高、指向性强,揭示了公立医院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在金融审计中采取了Python爬虫工具和SQL数据库分析工具,重点分析商业银行信贷数据。通过跨部门数据比对,认真深入比对企业工商数据与商业银行贷款“借据表”中的数据,发现了“空壳”企业骗贷等重大问题,促进银行修订完善规章制度10余项。在农业审计中利用自然资源资产大数据审计平台和ArcGIS技术,高效查出基本农田“非粮化”问题。在资环审计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资产大平台、GIS软件、地理信息技术AI大模型,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与其他部门专题空间数据、外源数据进行包含、叠置等空间分析,审查违规占用林地、违规建造房屋等占用非建设用地问题。数据分析结果有效转化为审计成果。
(二)聚焦新质生产力需求,开展“算力”审计。为夯实武汉市数字经济底座,促进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了某数据资产建设运营绩效情况审计,派出技术骨干担任项目审计组副组长,重点聚焦项目建得好不好、运行安不安全、绩效达不达标等审计事项,首次对“算力”这个新质生产力要素开展审计。对算力配置开展研究型审计,探索总结了“算力新基建”的审计经验,揭示了算力使用率未达标、算力赋能产业集群效应不强等信息化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
(三)满足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强化数据资产审计。结合武汉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任务,加强市级政务信息系统的审计监督,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要系统的相关项目进行认真研判,派出技术力量嵌入到相关审计项目,通过大数据分析对信息系统建设的资金来源、资金使用、建设程序、运行情况、后台数据及绩效等方面做出审计判断。
三、守正创新提质效
(一)优化“大平台”。注重技术升级与创新,不断优化自然资源资产大数据审计平台。与市测绘院合作,通过引进新技术服务,实现多时序遥感影像快速查询调阅、“城市智眼”低空无人机巡检、历史还原测量等服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资产大数据审计平台中空间数据比对模型、智能识别等功能,开展资源环保、乡村振兴、政府投资、财政土地储备资金等审计,相关审计专报多次获市领导批示。
(二)开发“轻应用”。及时跟进省厅业务一体化系统建设进程,结合武汉市城市大脑大数据能力平台和本地归集数据的基础运用,构建“公共数据资源共享轻应用”场景,作为“金审三期”业务系统功能的补充。通过简化“环境”、提炼“功能”、方便“应用”,逐步将基础查询任务总结为主题模型,并吸纳创新案例中通用数据服务功能,嫁接金审服务网站提供的工具,为审计人员提供便捷的数据分析“工具箱”。
(三)提供好工具。加强金审工程服务网站的关注度,整理国产环境下的信息资源,解决审计机关在国产软硬件生态中找工具困难、无工具可用的难题,为数据先行提供了软件环境保障。分享OCR识别(图像文字转换)、表格拆分与合并、发票识别、数据模糊匹配等国产化小工具,为审计数据整理提供了专用工具保障。
(四)筑牢防护线。印发《武汉市审计局网络安全组织架构及岗位职责管理规定》等网络安全相关管理规定,建立工作机制,加强日常监管,定期开展网络安全风险排查,全面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度。实施严格准入制度,强化审计现场的安全和保密工作管理,提升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意识。
四、建设团队固根本
(一)创办“用好数据我来讲”审计青年小课堂。立足新发展理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已累积开展10余场课堂式培训和经验交流。通过邀请技术专家讲课、专项技术研讨、赴科技创新前沿阵地实地研学、优秀数据主审经验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审计青年的大数据审计能力。针对大数据审计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引导青年骨干“小课堂”攻关,三五人围坐研讨,一个或多个处室可随时开讲,内容积累到一定程度则全市审计机关集中培训,教学相长。
(二)举办审计大讲堂。采取多种方式,突出大数据审计主题,开展审计大讲堂,加大对大数据审计人才的培养力度。结合“干部能力提升计划”“冬季整训”,邀请高校教授、行业专家和数据审计专家讲课。组织大数据审计业务骨干前往大数据领域领军企业现场教学,开拓思维和眼界。针对数据体量大、数据逻辑复杂的重点项目,召集大数据分析团队集中攻关,在面对面交流、“头脑风暴”和实战演练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运用大数据核查问题、评价判断、研究分析的能力。
(三)开展“数据主审”实战演练。在具备数字化审计条件的审计项目中积极探索“业务+数据”双主审模式。由“数据主审”提出数据归集需求与分析思路,通过“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开展大数据审计。年底对双主审项目考核评价,总结大数据审计方法、经验和教训,邀请业务处室负责人和技术专家担任评委,评选出年度优秀数据主审,推进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发展。
(四)网盘在线评审大数据创新案例。征集并撰写大数据审计创新案例,归纳总结审计实践中技术应用经验和特色做法。突出“以用为本,成果导向”,将审计成果知识化,共享数据分析思路。突出“创新”和“实用”建立量化评分标准,使用网盘在线协同高效开展评审,实现“以评促写、以评促学、以评促用”的目标,推荐技术先进、创新实用,具有可借鉴性和可推广性的案例参加全省大数据案例评选。
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大数据审计任重道远。2025年,武汉市审计局将聚焦审计主责主业,强化跨领域、跨区域、跨年度、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关联分析、行为特征分析,持续推动审计业务、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不断强化技术创新,深入探索地理空间技术、AI大模型、数据挖掘等智能化审计应用,进一步拓展信息技术应用场景,为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再做新贡献。(高志明 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