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审计局 马晓强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促进国家重大金融政策措施落实,切实履行审计职责,武汉市审计局对该市某金融机构董事长、党组书记和行长、副董事长开展了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
一、围绕中心、履行职责,促进决策部署落实
根据金融业务种类繁多、嵌套多、资金流向复杂的特点,该局深度统筹项目计划、组织方式和审计内容,组织金融、计算机、财务、工程等审计人员,创新大数据审计理念,狠抓项目质量,对总部及部分分支机构重点展开金融政策执行、内控、信贷、票据、投资、财务等六方面审计,较好实现了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的审计全覆盖。在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和深化金融改革、揭露违法违纪问题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成效显著,该项目获得审计署优秀审计项目一等奖,省审计厅优秀审计项目特等奖。
二、深化统筹、创新理念,提升项目审计成效
(一)积极实践“两统筹”,全力推进“四有”全覆盖
1.科学安排审计项目,强化项目计划统筹。
将领导人履职履责、金融风险防范化解、重大金融政策措施落实、信息系统安全有效、企业经营管理和资产负债损益等内容深度统筹结合和相互衔接,实现审单位、审权力、审资金、审政策、审绩效有机结合,融合式、嵌入式安排审计项目和内容,实现“一审多项”。
2.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强化组织方式统筹。
根据项目特点,统筹调配审计资源,强化市、区审计局上下联动和处室横向协作,实现审计力量、审计对象、审计组织方式等“1+N”审计。从电子数据处抽调计算机人才参与审计组,组织新城区审计局配合参与所在地支行审计,以审代训;对总部集中审计、支行抽查延伸达到一定覆盖面;在大数据分析、信贷业务、财务收支、工程建设、综合汇总等方面,审计人员分工各有侧重,交叉融合,为扩展项目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保障,提高了审计整体效能。
3.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强化审计内容统筹。
一是全面审计,加强统筹突出重点。采取“以总行为龙头、集中分析、分散核查、专题研究”方式,重点审计内控管理、资产质量、信息科技等六个方面,分析银行信贷投向及结构,大力开展穿透式监管,揭示不当关联交易和空转套利行为。
二是紧盯关键环节和风险点,查深查透。紧紧抓住“风险隐患”和“金融乱象”这两个关键词,紧盯行业性、系统性、金融体系运行中的风险点,深挖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线索,深入揭示风险隐患,进一步提高揭示问题的宏观性。
三是严格项目现场管理,确保质量。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准则》,保证审计证据材料的真实、完整和有效,审理人员全程跟踪指导把关。注重审计内容重要环节、线索突破等关键节点控制,确保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审计目标有效实现。
4.深度挖掘项目素材,强化成果运用统筹。
一是强化项目实施和总结,实现项目多面开花。注重加强案件移送线索跟踪,提高处理率、结案率;加大审计信息形成力度,获得领导重视;加强归纳提炼,健全金融大数据分析模型和平台。通过高质量完成审计项目、查出重大问题、推动宏观政策落地、健全内控制度、优化审计模型、形成典型案例、锻炼审计队伍,真正实现“一审多果”。
二是强化审计成果利用,多角度挖掘“一果多用”。将领导人履职履责情况报送市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信息系统方面的成果,纳入信息系统审计报告;政策落实方面的成果,纳入政策跟踪审计报告;企业经营管理、资产负债损益方面的成果,纳入全市国企改革情况审计调查报告;将有关情况纳入市人大同级审报告,使审计成果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和人大监督服务。
(二)创新大数据分析与现场核查统筹,实现精准审计
根据银行数据海量、业务嵌套多的实际情况,创新大数据审计理念,完善“大数据+”金融审计的组织模式和审计方法,有力提高了审计的精准度、穿透力和效率效果。
1.构建数据定期报送制度,打造金融审计数据分析新平台。
建立了商业银行数据定期报送制度,将数据采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共采集近年信贷、财务等数据400G、标准表146张。探索形成地方商业银行审计基础数据规划,逐步建立地方金融行业数据库,为金融大数据审计夯实数据基础,形成电子数据存储标准和数据分析管理指南框架。
2.构建大数据审计模式,打造整体联动精准制导新格局。
以“经验丰富的金融审计骨干+计算机中级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数据分析团队,梳理金融数据审计分析思路,采取审前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审中分散核查、集中研究的方式,开展跨业务、跨领域、跨系统数据的关联对比,实现对业务和资金的全流程穿透,精准锁定问题疑点。
3.构建大数据深度挖掘体系,打造金融审计质效变革新引擎。
探索将金融大数据审计方法数据化、模型化,提炼审计模块,构建数据分析体系。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时进行了移送处理,通过汇总分析,充分揭示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问题,切实提高了审计的层次和质效。
(三)强化跟踪问效抓整改,确保审计监督实效
1.加强跟踪督导,保障整改效果。
为保障审计整改工作落实,实时开展“回头看”,现场调研,跟踪督导,做到动态管理,实行问题清单销号,确保整改落地见效。
2.加强统筹协调,提升整改质效。
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信息形式上报党委政府决策,并及时统筹落实市领导批示。对移送的案件线索,加强协调督促,严格落实追责、问责制度。
3.加强成果转化,完善制度建设。
在督促“立查立改”的基础上,分析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制度漏洞,从源头上推动完善制度和解决问题,促进主管部门规范管理,真正起到“防未病”成效。
三、立足监督、服务发展,发挥审计作用有效
立足审计监督职责,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内查外调、查错纠弊、移送线索、建言献策,积极发挥审计职能,帮促有效。
(一)揭露经营管理问题,促进增收节支化解风险
审计查出部分贷款五级分类不准、内控监管不力、贷款用途不真实、财务管理不规范等违纪违规及管理不规范问题金额162亿元。督促被审计单位积极催收不良贷款本金和欠息5亿元,整改经营管理等方面问题。
(二)揭示风险隐患维护经济安全,提升审计质效
根据信贷资产风险、内控管理薄弱和有关机制方面的问题,形成专报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有关审计专报、每日汇报、政务要情、审计通讯等审计信息22篇,获省市领导签批20次。
(三)深挖违法违纪问题线索,促进权力规范运行
在案件移送及跟踪上精准发力,共移送线索20余个,处理有关人员50余人次(行级2名,处级15名),其中:1名副行级干部被双开并被公诉,1名副行级干部被行政降级,3名工作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开除、警告、记过、诫勉谈话等40多人。
(四)促进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经营管理
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建议,促进主管部门、被审计单位出台加强风险防范、强化内控执行、提升信贷资产质量、加强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有关制度40余条。
(五)注重总结宣传,提升项目审计影响
注重从审计理念、创新、方法、成效等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角进行总结宣传,在署、省网站和公众号、审计报、湖北日报、审计月刊等载体上发表信息、理论文章共60余篇。
责任编辑:李惠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