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涉农资金投入是党和国家扶持“三农”、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载体和有效形式,资金的使用是否规范,实际效果如何等,都直接影响到国家“三农”政策的落实。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产物,加强对各类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监督好涉农资金、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是审计的重要职责,如何通过审计,保障落实 “三农”政策,促进涉农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是摆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正确认识并针对涉农资金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开展积极有效的研究,无疑非常必要。
关键词:乡村振兴 涉农资金 绩效审计 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农工作,连续十五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我国政府审计在促进宏观政策落实、保障资金安全和提升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审计署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各类涉农资金绩效审计,发挥审计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监督保障和服务作用1,各地审计机关也积极开展了相关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与此同时,绩效审计的研究在我国理论界也引起了广泛探讨。如何通过审计,促进涉农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是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涉农审计工作,实践中,针对涉农资金绩效审计中遇见的问题和困难,对如何做好审计管理,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创新。近年来,笔者主审或主要参与的涉农资金绩效审计项目获得全国优秀项目和优秀表彰各一个,省厅优秀项目一等奖三个,并总结绩效审计特点与做法,归纳提炼审计规律,摸索审计新路子。《大都市农业审计新路子》、《对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的探索》、《“菜篮子”工程绩效审计探索》、《设施农业审计思考》等十余篇论文分别被《中国审计》、《中国审计报》、《审计月刊》等刊载。
(二)选题意义
涉农资金的专项投入是国家支持、保护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手段,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供给侧改革、提高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有效措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为保证涉农资金使用的安全、合法和效益,就必须适时开展涉农资金绩效审计。
涉农资金绩效审计,是审计部门在揭露资金使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对绩效进行审计和评价,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保证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推进“三农”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涉农资金绩效审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大多在局部上进行探讨,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进行有益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二、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相关概念
(一)涉农资金的定义和特点
1.涉农资金的定义
涉农资金是指中央、省、市、县安排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主要是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扶持资金。
2.涉农资金的特点
一是专款专用。用途有硬性规定。二是点多面广线长分散。筹集使用涉及中央、省、市、县、乡镇村和施工方及农民等,涉及千家万户。三是目的明确。目的和效益都在项目批复和设计方案中有了明确规定。四是成效不明显。涉农项目一般不是“短、平、快”项目,有些效益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受农业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看见效益,无法准确界定绩效。
(二)绩效审计的定义和特点
1.绩效审计的定义
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公共资产、公共资源、公共资金的经济、效率、和效果情况进行评价,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效益的一种活动。杨肃昌等认为绩效审计目标包括:为公营部门改善资源的管理打好基础,促使作出绩效报告2。
2.绩效审计的特点
绩效审计是对项目和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分析3。绩效审计范围更广,调查取证的难度更大,审计报告更多的是讨论、分析和合理的论证,需要进行广泛的调查,尽可能多的获取相关资料,进行调查问卷、询查和甄别,得到有效信息。
三、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的问题与成因
在涉农资金绩效审计中,笔者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如:内容和重点难以确定、审计资源不够、绩效调查难以取证、指标体系不健全、绩效评价难等,在同事和专家们的帮助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广泛调查了我国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并结合个人审计实际体会,对问题和成因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一) 涉农资金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涉农资金绩效审计全覆盖还远未达到
目前,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的覆盖面还比较小,特别是市县一级的审计机关,大多数还在开展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较少开展涉农资金绩效审计。同时,地方审计机关在安排项目计划时,会倾向选择比较成熟的某一种涉农资金进行简单的经济性评价,导致评价面窄、层次低,审计成果宏观性不够。
2.审计方式方法还不能满足绩效审计的要求
一是涉农资金点多面广线长分散,加上基层经济基础薄弱,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以审查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主。
二是以事后监督为主,导致部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规范。
三是审计手段落后,会计基础薄弱、数据库建设落后,以手工看账为主,数据审计较少,难以形成有力的证据支撑分析效益情况,说服力不够。
3.农业审计资源有限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开展
目前,审计机关特别是是市县一级的审计局,涉农资金审计人员少、配备不全、资源有限,制约了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的开展:
一是作为最基层的市县级审计机关,农业审计人员一般未配备齐全,还要被全局统筹使用开展其他审计项目。财务收支审计都难以达到全覆盖,绩效审计更是难以开展。
二是审计人员一般熟悉查处财务收支方面的问题,而对于绩效分析等能力不足。同时由于审计力量严重不足,没有精力去分析和评价,导致评价不精准,原因分析不准确,建议没有可行性,项目质量不高。
4.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结果难以落实
由于审计层次低、宏观性不够,缺乏切实可行的建议,绩效审计结果转化率低。同时,绩效审计往往反映的是顶层设计和其他深层次的问题,审计整改时要么需要更高领导层的决策,要么就是缺少落实的切入点和抓手,时间长、成效慢,落实难。
5.农业绩效与资源环境等审计还未有效结合
在制定年度项目计划和审计方案时没有前瞻性、系统性、全局性的考虑,没有实现单一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多层次、多领域的“结合性”、绩效性审计拓展,未能创新项目统筹管理,实行大统筹、大融合,特别是涉农项目的生态效益等往往反映在资源环境上。
(二)涉农资金绩效审计问题的成因
1.绩效审计法律规章制度滞后
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规章制度对绩效审计没有明确的规定,仅依靠一些行政规定和指南进行推进,没有完整的法规体系适用于绩效审计。同时,审计执法手段不强硬,审计在索要资料和延伸调查阶段有一定的难度,有的资料提供不真实或不及时,问题无法查清,难以准确定性,绩效评价也不准,影响了绩效审计的有效性4。
2.没有现成的审计操作模式可借鉴
目前涉农资金绩效评价标准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实际效果、评价绩效优劣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同时,由于资金种类繁杂,各地绩效审计还比较零散,尚未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没有固定和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5。
3.评价标准体系不健全、风险加大
由于没有完整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统一的方法和技术,绩效时空范围大,显性绩效和隐性绩效之间关系复杂,给审计评价带来一定难度。审计人员专业技术知识有限,难以正确分析判断和评价,审计风险加大。
4.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适应绩效审计的需要
一是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和理解不充分,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的观念还比较淡薄,局限于微观,就事论事,宏观性不够、层次不高。
二是审计人员在政策水平、业务技能、综合素质以及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分析判断能力等方面还有差距,复合性人才和年轻化难以实现,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开展。
5.调查对象特殊,绩效分析难以有效开展
涉农资金涉及千家万户,调查对象分散,多数人对项目情况不了解,或者是不愿意去了解;有时候只能根据乡村干部的访谈和主管部门填报的数字来进行评价,往往带有片面性,不够全面和真实,会计资料特别是绩效基础数据信息资料等的失真行为,有一定的普遍性。
四、开展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和建议
笔者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做法,初步探索促进涉农资金绩效审计发展的对策,以求抛砖引玉,有所借鉴。
(一)制定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和标准、指标体系
一是要在归纳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制定政府绩效审计的有关法律法规,为其有效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应尽快制定绩效审计标准和规范准则,创建一套评价涉农资金绩效的科学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
(二)深入开展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理论研究
一是加强总结,通过积极开展项目审计,进行归纳、提炼,为理论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和实证素材6。
二是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促进其广度和深度,更加切合审计实务,具有可操作性。
三是理论研讨要和审计实践有效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并促进发展。
(三)强化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理念和后续管理
一是要积极打造“服务大局”、“源头审计”、“服务民生”、“制度审计”等绩效审计理念,注重顶层设计。应围绕“揭露损失浪费、核查目标实现、分析制度缺陷、预告潜在风险”的重点内容,重点揭露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造成的损失浪费和未达到预定效益目标的问题。探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制度缺陷,揭示影响绩效实现的机制制度性因素;科学评价效益情况,预告潜在风险,是发挥绩效审计作用、服务宏观决策的重要途径7。
二是强化绩效审计后续管理,拓展审计成效。着力使绩效审计的触角延长、范围拓宽、内容夯实,充分发挥警示、预警作用; 注重从体制机制和管理层面发现问题,分析深层次原因,及时上报审计情况,争取各方重视,促进完善“顶层设计”,服务政府宏观决策;加大督促力度,力求整改实效,最大限度拓展审计成效。
三是总结审计特点与成功经验,提出改进、完善绩效审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推进涉农资金绩效审计发展。
(四)加强建设涉农资金绩效审计人才队伍
积极落实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加强自身建设,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锻造优良的政治品质、练就精湛的业务本领、锤炼过硬的工作作风,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纪律严的农业绩效审计铁军。
一是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大后续教育的力度。主要是培训查账能力、综合分析水平、宏观理论层次,提高对宏观政策的研究和把握能力。
二是有针对性的加强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的审前培训。
三是积极争取编制,增强审计资源,进一步改善审计人员的专业和年龄等,要充实涉农审计队伍,加强审计力量。
(五)加强涉农资金的跟踪问效和绩效客观评价
一是注重涉农资金项目跟踪问效审计8。注重事前参与、事中审计、事后跟踪调查,通过事前掌握项目的可行性和申报情况,事中掌握资金使用、项目实施情况,事后以账面资金审计与项目现场调查核实相结合、着重项目管理与绩效审计。
二是绩效评价正确客观。审计评价时要把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隐性效益与显性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效益与造福后代的生态效益、涉农资金和资源环境类资金的效益结合起来。
涉农资金绩效审计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社会的客观需要、审计职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审计环境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我们要知难而上,克服任务重、难度大、基础薄弱等困难和受机构设置、人员素质因素影响的矛盾,有步骤、有方法的开展,做好审计管理,不断推向前进。(马晓强)
参考文献
[1] 刘家义.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J].审计研究,2004年第6期,3~8。
[2] 樊慧.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理论与实证,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3] 梁斌,罗文洁.论政府绩效管理与绩效审计[A].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20~25。
[4] 马春丽.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5] 马晓强.对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的探索.审计月刊,2010年第6期,22~23。
[6] 马晓强.关注“菜篮子”工程的绩效审计探索.审计月刊,2016年第3期,32~33。
[7] 王会金.《发展中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中州审计,2004年第11期,4~7。
[8] 王新建.浅谈农田水利配套工程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内部审计, 2010年第12期,82~84。
[9] 杨肃昌,肖泽忠. 中国绩效审计发展问题研究.财贸经济,2004年第4期,54~57。
1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
2杨肃昌,肖泽忠. 中国绩效审计发展问题研究.财贸经济,2004年第4期,第54~57页
3王会金:《发展中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中州审计,2004年第11期,第4~7页
4马晓强.对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的探索.审计月刊,2010年第6期,第22~23页
5马晓强.对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的探索.审计月刊,2010年第6期,第22~23页
6马春丽.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7马晓强.对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的探索.审计月刊,2010年第6期,第22~23页
8马晓强.对涉农资金绩效审计的探索.审计月刊,2010年第6期,第2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