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png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资讯 >> 综合论坛

基层审计机关探索研究型投资审计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2-12-01 08:12
【字体:
分享至:

摘要:为贯彻落实《“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侯凯审计长对开展研究型审计提出的要求,各级审计机关积极探索研究型审计新路径,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本文以武汉市江岸区审计局研究型投资审计探索与实践为出发点,分析了基层审计机关研究型投资审计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并提出粗浅建议。

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投资审计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审计监督工作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为了适应改革发展的趋势,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审计机关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投资审计的新使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主责主业,积极探索研究型投资审计新路径,促进投资审计转型升级。

一、研究型投资审计的探索与实践

为贯彻落实“投资审计转型”“研究型审计”相关要求,江岸区审计局重大建设项目为抓手,通过“三步走”将研究贯穿于审计任务全周期,扎实做细做好研究型投资审计。

(一)谋划长远,做“足”审前研究,优化投资审计整体布局

一是谋思路,定方向。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各级审计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国家“十四五”规划对投资领域的战略安排,做到真正吃透精神、领会实质。坚持把讲政治贯彻审计工作始终,以政策导向为指引,分析政策预期目标与投资审计工作的结合点,坚持审计工作主动服从服务大局,研究当前投资领域的新形势新要求,准确把握新时代投资审计工作的定位,把投资领域的各项要求贯穿谋划审计工作。对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确定的战略、政策、项目、资金,弄清主攻方向,找准切入点、加大对投资领域重大战略、重大举措、重大项目、重大资金的审计力度,着力揭示重大违法问题及重大风险隐患,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二是摸实情,定计划。一方面,积极推进江岸区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库和城建计划投资项目库“两库”建设,2022年初,对建设、园林、水务、城管、教育等部门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摸底调查,通过走访座谈、发放调查表等方式,及时更新了“两库”中建设项目概况、形象进度、结(决)算编制完成情况等数据,实时掌握了近5年全区90余个2000万元以上的政府投资项目整体情况,为科学谋划安排投资审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紧扣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大对关系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统筹谋划投资审计计划,扎实做好研究型投资审计工作。2022年,重点关注公共卫生补短板、幼儿园配建、海绵城市建设、水质提升等8个审计项目,在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强管理,定措施。画好“横道图”。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调配审计力量,优化审计资源管理,通过绘制年度投资审计项目“横道图”,更形象、直观地反映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开始结束时间,也更清楚地反映各审计项目之间的衔接,便于审计人员合理安排时间,掌握好工作节奏,控制好时间节点,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审计项目。另外,做好“周计划”。每周研究制定具体的审计项目工作计划,按照“计划-实施-检查-行动”的原则,详细编写工作目标、实际执行、执行效果、后期跟进措施,并加强“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进一步明确任务,细化要求,确保每项工作落实到位。2022年以来,已编制20余期《周计划》,倒逼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推进审计项目有序开展。

(二)聚焦主业,做“深”审中研究,促进审计工作提质增效

多举措审前研究,增强审计方案的针对性。聚焦“审什么、怎么审”,通过“三围绕”扎实做好调查了解工作。一是围绕有关法规做好研究。全面收集项目相关政策法规文件,组织全体审计人员认真学习,下好审计“先手棋”,做到胸有成竹,为后续开展现场审计工作做足准备;二是围绕审计对象做好研究。通过查阅项目资料、与被审计单位座谈等方式,摸清投资审计项目实际情况,提高审计前瞻性和精准性,为构建审计方案框架打下基础;三是围绕实施方案做好研究。结合审计目标、项目行业特点,从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疑点线索、管理漏洞及风险隐患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靶向发力锁定审计重点,明确审计方法,细化人员分工,确保审计实施方案有的放矢。

多角度审计思路,保障审计范围的全面性。一方面,找准“发力点”,聚焦投资主责主业。紧扣“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主线,从项目溯源向上关注重大政策落实、规划的执行等情况,以项目为起点向下关注项目建设程序、招标投标、工程造价、建设资金管理等情况,认真履行投资审计监督职能,切实把每个审计事项做到审深审透审实。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揭示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深刻剖析问题产生原因,针对存在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制度性漏洞等现状,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促使被审计单位规范工程管理。另一方面,探索“突破点”,推动投资效益审计。积极探索“5E”投资绩效审计,即从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公平性、环境性五方面开展绩效审计,促进有效投资落地、提高投资绩效。

多元化审计方法,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性。牢固树立科技强审理念,探索传统审计与大数据审计相结合的新思路,充分研究和利用有效审计资源,切实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如:通过全国建筑市场监督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企查查、社保查询等多途径联合查询的方式,审核投标单位资质条件、建造师资格及注册情况、拟派人员参保等信息,审查招投标环节有无围标串标、转包违法分包等情况;运用公共工程造价审计软件、广联达清标软件,将潜在投标人的商务、技术标进行多维度分析比对,精准查找投标文件雷同,从而实现“向大数据要效率”的总目标;巧妙借助卫星地图查看征收(拆迁)前后的变化,对比分析施工前后的变化,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对疑点核实,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三)研以致用,做“好”审后研究,切实提升投资审计实效

以政策为导向,加强归集管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一方面,建立投资审计法规库。投资项目涉及的法律法规非常广泛,审计人员通过多渠道收集投资类法律文件,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5个法律层级分类整理相关条款规定,并实行归集动态管理,便于审计人员及时掌握使用,减轻审计人员查询工作量,提高查询效率。另一方面,建立投资审计项目问题库按照项目年度、被审计单位、问题类别、问题描述、审计定性、法文条款引用、审计建议等内容分类汇总“审计问题库”,为审计人员撰写审计报告提供参考依据。审计人员可以查阅同一类问题的定性、引用依据、处理处罚及审计建议,保证不同审计项目间的同类问题横向一致性、前后一贯性。

以问题为抓手,加大督促力度,提高审计整改质量。为切实打通审计整改“最后一公里”,采取“三步法”层层递进,压紧压实整改责任,以钉钉子精神做好审计整改“后半篇文章”。一是建立清单制度,明确整改责任。通过建立“审计问题整改清单”,便于被审计单位对标对表制定整改措施,不折不扣抓好各项整改工作。二是加大督促力度,狠抓整改工作。紧盯审计整改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对审计问题整改情况实行专人跟踪核实、逐项对账销号的动态管理,有力促进审计整改全面落实。三是推动源头治理,落实整改成效。健全审计整改长效机制,把“治已病”与“防未病”相结合,坚决防范“屡审屡犯”现象发生,达到“审计一个、促进一片,审计一点、带动一面”的效果。

以效果为目的,加强成果转化,促进审计成果利用。通过对审计发现的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判,从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督促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规范建设工程管理,力求审计结果运用最大化。同时,对投资审计思路和做法、取得的成果等加以挖掘、总结和提炼,通过编写审计要情、审计专报、审计信息等方式,着力提升审计成果层次。2021年,针对招投标、建设程序、工程造价等方面提出审计建议43条,审计促进节约和挽回损失金额138.39万元,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效果;共编写审计要情1篇,审计专报1篇,得到区主要领导批示;8篇投资类审计信息被采用,其中1篇被《中国审计报》采用,1篇《审计月刊》所采用。

二、研究型投资审计实践中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基层审计机关在积极探索研究型投资审计实践中,准确把握投资审计定位,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

(一)审计对象方面,公共工程审计推行较缓。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源化、投资方式多样化,为了顺改革发展趋势,新修的审计法解决了当前投资审计发展面临的法律瓶颈问题,增加了对重大公共工程审计监督的职能。然而,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投资审计仍是将“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作为重点,由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任务重、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审什么”“怎么审”拿捏不准等原因,以至于重大公共工程审计推行较为缓慢。

(二)审计方法方面,现代审计手段运用较少。为着力解决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的困境,创新投资审计技术推进投资审计手段现代化,切实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无疑是推动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从传统投资审计向现代投资审计转变过程中,基层审计机关复合型审计人才匮乏、新技术手段缺失、研究经费不足等都制约着投资审计现代化发展。如何找到科技强审的“突破口”,充分发挥BIM、地质雷达、无人机、大数据等技术在投资审计中的作用,仍需审计人员不断深入探索研究。

(三)定性评价方面,绩效评价尺度难以把握。为了能更好地发挥投资效益,投资审计除了需关注政策落实、建设管理、资金管理外,还需从工程项目整体层面出发,关注投资绩效。但与传统投资审计“有法可依”相比,投资绩效方面迄今尚未出台完善的法律体系,也缺少权威、客观的绩效评价体系。尤其是对非经营性项目展开绩效评价,审计人员凭借自身的专业水平、工作经验进行综合评价,由于判断因人而异,主观性、差异性较大都将直接影响着结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投资绩效评价的风险。

(四)成果转化方面,有些问题整改难以到位。近年来,审计整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些问题整改难度较大,具体表现为:一是投资审计多为事后审计,工程建设程序类问题“木已成舟”,被审计单位无法改变现状,只能后期加强管理来杜绝问题再次发生;二是招投标领域围标串标问题“屡审屡犯”,由于问题产生成因复杂、工作源头治理力度不够,导致招投标问题难以整改到位;三是有些问题整改涉及多单位共同协调,导致整改时限长、难度大。如:“建用管分离”工程转固“滞后”,工程决(结)算“久拖不决”。

三、相关建议与对策

(一)在“审什么”上“定范围”。围绕新时代对投资审计所作的新要求,找准投资审计新定位,加速推动投资审计转型发展。一方面,深入学习研究国家政策及投资法规,了解相关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过程,了解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对政策或法律法规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学懂弄通法律法规及行业政策,才能较为全面的判断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另一方面,按照《政府投资条例》和新修审计法的要求,分门别类深入研究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其他关系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围绕投资审计法定职责,全面履行监督职责。

(二)在“怎么审”上“求突破”。坚持改革创新,通过强化队伍建设、创新审计方法、加强工作保障来不断提升审计效率和效能,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打造一支研究型审计队伍。干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不断提升审计干部能查、能说、能写三个能力,造就懂投资、法律、财政、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二是“向能者求教”。学习先进的投资审计经验和做法,真学真用投资审计软件工具及有关分析模型,加快推进投资审计手段现代化。三是在政策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加大对投资审计所需的人员、经费、设备等投入,为研究型审计工作发展提供保障。

(三)在“如何评”上“下功夫”。增强法律意识,始终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坚持在法定职责权限范围内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依法审慎评判,防范审计风险。另外,以结果为导向,探索研究绩效审计思路,结合投资项目特点、围绕投资审计目标、从重大政策落实、建设工程程序、工程招投标、工程造价、资金管理及使用、项目执行及效益等多方面、多维度出发,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绩效审计评价模型,为审计人员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四)在“审促改”上“出实招”。把审计整改作为审计成果利用转化的着力点,全面推进审计整改工作,切实提升审计监督效能。一是加大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立长效机制,强化源头治理,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促进投资建设项目规范管理。二是提高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就需要把问题查实查透,深入分析问题产生成因,区分开制度、客观、主观等原因,把准“脉”才能“对症下药”。三是加强整改工作的动态管理,对审计问题组织“回头看”,及时掌握整改工作进展,对无法立行立改的问题,督促被审计单位制订整改计划和期限,进一步推动问题整改落实。江岸区审计局   杜巍 胡文军 熊文静


责任编辑:程婵娟

摘要:为贯彻落实《“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侯凯审计长对开展研究型审计提出的要求,各级审计机关积极探索研究型审计新路径,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本文以武汉市江岸区审计局研究型投资审计探索与实践为出发点,分析了基层审计机关研究型投资审计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并提出粗浅建议。

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投资审计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审计监督工作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为了适应改革发展的趋势,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审计机关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投资审计的新使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主责主业,积极探索研究型投资审计新路径,促进投资审计转型升级。

一、研究型投资审计的探索与实践

为贯彻落实“投资审计转型”“研究型审计”相关要求,江岸区审计局重大建设项目为抓手,通过“三步走”将研究贯穿于审计任务全周期,扎实做细做好研究型投资审计。

(一)谋划长远,做“足”审前研究,优化投资审计整体布局

一是谋思路,定方向。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各级审计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国家“十四五”规划对投资领域的战略安排,做到真正吃透精神、领会实质。坚持把讲政治贯彻审计工作始终,以政策导向为指引,分析政策预期目标与投资审计工作的结合点,坚持审计工作主动服从服务大局,研究当前投资领域的新形势新要求,准确把握新时代投资审计工作的定位,把投资领域的各项要求贯穿谋划审计工作。对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确定的战略、政策、项目、资金,弄清主攻方向,找准切入点、加大对投资领域重大战略、重大举措、重大项目、重大资金的审计力度,着力揭示重大违法问题及重大风险隐患,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二是摸实情,定计划。一方面,积极推进江岸区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库和城建计划投资项目库“两库”建设,2022年初,对建设、园林、水务、城管、教育等部门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摸底调查,通过走访座谈、发放调查表等方式,及时更新了“两库”中建设项目概况、形象进度、结(决)算编制完成情况等数据,实时掌握了近5年全区90余个2000万元以上的政府投资项目整体情况,为科学谋划安排投资审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紧扣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大对关系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统筹谋划投资审计计划,扎实做好研究型投资审计工作。2022年,重点关注公共卫生补短板、幼儿园配建、海绵城市建设、水质提升等8个审计项目,在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强管理,定措施。画好“横道图”。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调配审计力量,优化审计资源管理,通过绘制年度投资审计项目“横道图”,更形象、直观地反映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开始结束时间,也更清楚地反映各审计项目之间的衔接,便于审计人员合理安排时间,掌握好工作节奏,控制好时间节点,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审计项目。另外,做好“周计划”。每周研究制定具体的审计项目工作计划,按照“计划-实施-检查-行动”的原则,详细编写工作目标、实际执行、执行效果、后期跟进措施,并加强“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进一步明确任务,细化要求,确保每项工作落实到位。2022年以来,已编制20余期《周计划》,倒逼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推进审计项目有序开展。

(二)聚焦主业,做“深”审中研究,促进审计工作提质增效

多举措审前研究,增强审计方案的针对性。聚焦“审什么、怎么审”,通过“三围绕”扎实做好调查了解工作。一是围绕有关法规做好研究。全面收集项目相关政策法规文件,组织全体审计人员认真学习,下好审计“先手棋”,做到胸有成竹,为后续开展现场审计工作做足准备;二是围绕审计对象做好研究。通过查阅项目资料、与被审计单位座谈等方式,摸清投资审计项目实际情况,提高审计前瞻性和精准性,为构建审计方案框架打下基础;三是围绕实施方案做好研究。结合审计目标、项目行业特点,从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疑点线索、管理漏洞及风险隐患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靶向发力锁定审计重点,明确审计方法,细化人员分工,确保审计实施方案有的放矢。

多角度审计思路,保障审计范围的全面性。一方面,找准“发力点”,聚焦投资主责主业。紧扣“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主线,从项目溯源向上关注重大政策落实、规划的执行等情况,以项目为起点向下关注项目建设程序、招标投标、工程造价、建设资金管理等情况,认真履行投资审计监督职能,切实把每个审计事项做到审深审透审实。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揭示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深刻剖析问题产生原因,针对存在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制度性漏洞等现状,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促使被审计单位规范工程管理。另一方面,探索“突破点”,推动投资效益审计。积极探索“5E”投资绩效审计,即从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公平性、环境性五方面开展绩效审计,促进有效投资落地、提高投资绩效。

多元化审计方法,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性。牢固树立科技强审理念,探索传统审计与大数据审计相结合的新思路,充分研究和利用有效审计资源,切实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如:通过全国建筑市场监督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企查查、社保查询等多途径联合查询的方式,审核投标单位资质条件、建造师资格及注册情况、拟派人员参保等信息,审查招投标环节有无围标串标、转包违法分包等情况;运用公共工程造价审计软件、广联达清标软件,将潜在投标人的商务、技术标进行多维度分析比对,精准查找投标文件雷同,从而实现“向大数据要效率”的总目标;巧妙借助卫星地图查看征收(拆迁)前后的变化,对比分析施工前后的变化,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对疑点核实,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三)研以致用,做“好”审后研究,切实提升投资审计实效

以政策为导向,加强归集管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一方面,建立投资审计法规库。投资项目涉及的法律法规非常广泛,审计人员通过多渠道收集投资类法律文件,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5个法律层级分类整理相关条款规定,并实行归集动态管理,便于审计人员及时掌握使用,减轻审计人员查询工作量,提高查询效率。另一方面,建立投资审计项目问题库按照项目年度、被审计单位、问题类别、问题描述、审计定性、法文条款引用、审计建议等内容分类汇总“审计问题库”,为审计人员撰写审计报告提供参考依据。审计人员可以查阅同一类问题的定性、引用依据、处理处罚及审计建议,保证不同审计项目间的同类问题横向一致性、前后一贯性。

以问题为抓手,加大督促力度,提高审计整改质量。为切实打通审计整改“最后一公里”,采取“三步法”层层递进,压紧压实整改责任,以钉钉子精神做好审计整改“后半篇文章”。一是建立清单制度,明确整改责任。通过建立“审计问题整改清单”,便于被审计单位对标对表制定整改措施,不折不扣抓好各项整改工作。二是加大督促力度,狠抓整改工作。紧盯审计整改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对审计问题整改情况实行专人跟踪核实、逐项对账销号的动态管理,有力促进审计整改全面落实。三是推动源头治理,落实整改成效。健全审计整改长效机制,把“治已病”与“防未病”相结合,坚决防范“屡审屡犯”现象发生,达到“审计一个、促进一片,审计一点、带动一面”的效果。

以效果为目的,加强成果转化,促进审计成果利用。通过对审计发现的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判,从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督促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规范建设工程管理,力求审计结果运用最大化。同时,对投资审计思路和做法、取得的成果等加以挖掘、总结和提炼,通过编写审计要情、审计专报、审计信息等方式,着力提升审计成果层次。2021年,针对招投标、建设程序、工程造价等方面提出审计建议43条,审计促进节约和挽回损失金额138.39万元,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效果;共编写审计要情1篇,审计专报1篇,得到区主要领导批示;8篇投资类审计信息被采用,其中1篇被《中国审计报》采用,1篇《审计月刊》所采用。

二、研究型投资审计实践中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基层审计机关在积极探索研究型投资审计实践中,准确把握投资审计定位,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

(一)审计对象方面,公共工程审计推行较缓。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源化、投资方式多样化,为了顺改革发展趋势,新修的审计法解决了当前投资审计发展面临的法律瓶颈问题,增加了对重大公共工程审计监督的职能。然而,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投资审计仍是将“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作为重点,由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任务重、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审什么”“怎么审”拿捏不准等原因,以至于重大公共工程审计推行较为缓慢。

(二)审计方法方面,现代审计手段运用较少。为着力解决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的困境,创新投资审计技术推进投资审计手段现代化,切实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无疑是推动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从传统投资审计向现代投资审计转变过程中,基层审计机关复合型审计人才匮乏、新技术手段缺失、研究经费不足等都制约着投资审计现代化发展。如何找到科技强审的“突破口”,充分发挥BIM、地质雷达、无人机、大数据等技术在投资审计中的作用,仍需审计人员不断深入探索研究。

(三)定性评价方面,绩效评价尺度难以把握。为了能更好地发挥投资效益,投资审计除了需关注政策落实、建设管理、资金管理外,还需从工程项目整体层面出发,关注投资绩效。但与传统投资审计“有法可依”相比,投资绩效方面迄今尚未出台完善的法律体系,也缺少权威、客观的绩效评价体系。尤其是对非经营性项目展开绩效评价,审计人员凭借自身的专业水平、工作经验进行综合评价,由于判断因人而异,主观性、差异性较大都将直接影响着结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投资绩效评价的风险。

(四)成果转化方面,有些问题整改难以到位。近年来,审计整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些问题整改难度较大,具体表现为:一是投资审计多为事后审计,工程建设程序类问题“木已成舟”,被审计单位无法改变现状,只能后期加强管理来杜绝问题再次发生;二是招投标领域围标串标问题“屡审屡犯”,由于问题产生成因复杂、工作源头治理力度不够,导致招投标问题难以整改到位;三是有些问题整改涉及多单位共同协调,导致整改时限长、难度大。如:“建用管分离”工程转固“滞后”,工程决(结)算“久拖不决”。

三、相关建议与对策

(一)在“审什么”上“定范围”。围绕新时代对投资审计所作的新要求,找准投资审计新定位,加速推动投资审计转型发展。一方面,深入学习研究国家政策及投资法规,了解相关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过程,了解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对政策或法律法规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学懂弄通法律法规及行业政策,才能较为全面的判断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另一方面,按照《政府投资条例》和新修审计法的要求,分门别类深入研究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其他关系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围绕投资审计法定职责,全面履行监督职责。

(二)在“怎么审”上“求突破”。坚持改革创新,通过强化队伍建设、创新审计方法、加强工作保障来不断提升审计效率和效能,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打造一支研究型审计队伍。干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不断提升审计干部能查、能说、能写三个能力,造就懂投资、法律、财政、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二是“向能者求教”。学习先进的投资审计经验和做法,真学真用投资审计软件工具及有关分析模型,加快推进投资审计手段现代化。三是在政策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加大对投资审计所需的人员、经费、设备等投入,为研究型审计工作发展提供保障。

(三)在“如何评”上“下功夫”。增强法律意识,始终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坚持在法定职责权限范围内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依法审慎评判,防范审计风险。另外,以结果为导向,探索研究绩效审计思路,结合投资项目特点、围绕投资审计目标、从重大政策落实、建设工程程序、工程招投标、工程造价、资金管理及使用、项目执行及效益等多方面、多维度出发,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绩效审计评价模型,为审计人员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四)在“审促改”上“出实招”。把审计整改作为审计成果利用转化的着力点,全面推进审计整改工作,切实提升审计监督效能。一是加大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立长效机制,强化源头治理,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促进投资建设项目规范管理。二是提高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就需要把问题查实查透,深入分析问题产生成因,区分开制度、客观、主观等原因,把准“脉”才能“对症下药”。三是加强整改工作的动态管理,对审计问题组织“回头看”,及时掌握整改工作进展,对无法立行立改的问题,督促被审计单位制订整改计划和期限,进一步推动问题整改落实。江岸区审计局   杜巍 胡文军 熊文静


责任编辑:程婵娟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武汉市审计局 联系方式:027-82938458
网站标识码:4201000052 鄂ICP备20006689号-1 egw.png鄂公安网安备42010202000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