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数据审计应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青山区审计局 尚晓霞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各类电子信息化技术逐渐成熟。大数据审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手段,具有高效性、及时性、覆盖面广、注重分析等特性,既区别于传统审计,又能与传统审计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审计事业的前进。
目前,大数据审计优势逐渐显露,但在运用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对待大数据审计需要一颗良好的心态,既不在取得成绩时过分夸大其功能,也不在遇到问题后对其前景盲目悲观。而创新大数据审计理念、积极探索应对策略、总结审计经验,才是促进大数据审计健康长远发展的关键。
一、大数据审计面临的挑战
一是原始数据质量难以完全保证。数据质量是大数据审计的基础,然而原始数据来源于外部单位,各单位从事数据录入、审核、管理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保证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如果存在刻意篡改、隐瞒漏报等行为,将导致根据原有的勾稽关系无法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而短时间内面临大量的数据,不仅增加了审计人员查找问题的工作量,甚至导致从源头上增加审计风险。
二是采集处理技术难以灵活掌握。数据在采集处理的过程,也是将数据从外部财务软件或业务软件转移到审计软件并转换成审计人员所需格式的过程。数据采集有多种方式,例如直接拷贝和直接读取、财务软件标准接口采集数据、开放数据互联等,不同的数据类型适用于不同的采集方式,审计人员想要灵活运用数据采集技术,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另外,数据采集转换过程中,由于不能确定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相互转换时可能存在的不可预见性错误,也将会导致无法采集到完整准确的数据,并且错误可能在短期内不会被发现,增加后期审计核实的工作量。
三是数据分析价值难以充分挖掘。审计经验与大数据审计能力难以深度融合,大数据审计分析目前仍较多的停留在运用数据库进行简单的查询,审计分析应用程度较低,没有将海量数据中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审计分析需要在充分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熟悉各行业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审计经验,形成审计思路,撰写查询语句,最终搜索出审计需要的疑点数据。在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审计分析效果。
四是审计人员能力难以迅速提升。在基层审计机关中,既有丰富审计经验又能灵活运用计算机审计的综合发展型人才少之又少。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需要依托审计项目,基层审计机关人少事多,各审计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能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圆满完成审计任务就已经耗费了大量精力。而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又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多尝试多思考,多发现问题多调试,虽然从理论上讲,大数据审计方式可以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时间,但探索模型的整个过程可能会比采用传统审计方式付出更多的时间。因此,考虑到项目时限要求,一些可用可不用大数据手段进行审计的内容,就会直接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审计,这样审计人员只能放弃积累大数据审计经验的机会,探索思考能力提升缓慢。
二、应对挑战的策略
一是完善规章制度,提高数据质量。一方面,健全机制统一各行业数据标准,用制度严格规范各单位数据录入、审核、管理等日常工作,确保系统中的数据能真实反映发生的事项,并登记好台账备查,保障原始数据的质量,对发现篡改、瞒报、漏报原始数据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数据采集报送机制,各提供数据的单位要严格审查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备份操作是否有误、报送方式是否安全等,积极配合审计机关采集数据,并对所提供的数据负责。
二是稳步推进,优化资源配置。在年度审计项目开始前,根据各项目的数据特点,对具备大数据审计实施条件的项目提前规划好运用大数据手段审计的内容,在审计实施方案中安排好大数据审计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操作流程等内容。将大数据审计资源合理配置到最急需的地方去,避免在不适用大数据审计手段的项目中浪费过多的精力,力求与审计机关人少事多、项目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间实现平衡。
三是创新审计理念,提升综合素质。大数据审计是未来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计人员应抓住机遇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审计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自觉调整心态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参加审计署、省厅的各类培训班,多参与全省统筹的大数据审计项目,在培训中提升理论基础,在项目中锻炼实践能力,审计人员之间加强沟通协作、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共同探索调试新的审计模型,不怕失败多尝试,形成合力共同进步。
浅谈大数据审计应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青山区审计局 尚晓霞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各类电子信息化技术逐渐成熟。大数据审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手段,具有高效性、及时性、覆盖面广、注重分析等特性,既区别于传统审计,又能与传统审计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审计事业的前进。
目前,大数据审计优势逐渐显露,但在运用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对待大数据审计需要一颗良好的心态,既不在取得成绩时过分夸大其功能,也不在遇到问题后对其前景盲目悲观。而创新大数据审计理念、积极探索应对策略、总结审计经验,才是促进大数据审计健康长远发展的关键。
一、大数据审计面临的挑战
一是原始数据质量难以完全保证。数据质量是大数据审计的基础,然而原始数据来源于外部单位,各单位从事数据录入、审核、管理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保证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如果存在刻意篡改、隐瞒漏报等行为,将导致根据原有的勾稽关系无法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而短时间内面临大量的数据,不仅增加了审计人员查找问题的工作量,甚至导致从源头上增加审计风险。
二是采集处理技术难以灵活掌握。数据在采集处理的过程,也是将数据从外部财务软件或业务软件转移到审计软件并转换成审计人员所需格式的过程。数据采集有多种方式,例如直接拷贝和直接读取、财务软件标准接口采集数据、开放数据互联等,不同的数据类型适用于不同的采集方式,审计人员想要灵活运用数据采集技术,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另外,数据采集转换过程中,由于不能确定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相互转换时可能存在的不可预见性错误,也将会导致无法采集到完整准确的数据,并且错误可能在短期内不会被发现,增加后期审计核实的工作量。
三是数据分析价值难以充分挖掘。审计经验与大数据审计能力难以深度融合,大数据审计分析目前仍较多的停留在运用数据库进行简单的查询,审计分析应用程度较低,没有将海量数据中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审计分析需要在充分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熟悉各行业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审计经验,形成审计思路,撰写查询语句,最终搜索出审计需要的疑点数据。在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审计分析效果。
四是审计人员能力难以迅速提升。在基层审计机关中,既有丰富审计经验又能灵活运用计算机审计的综合发展型人才少之又少。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需要依托审计项目,基层审计机关人少事多,各审计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能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圆满完成审计任务就已经耗费了大量精力。而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又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多尝试多思考,多发现问题多调试,虽然从理论上讲,大数据审计方式可以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时间,但探索模型的整个过程可能会比采用传统审计方式付出更多的时间。因此,考虑到项目时限要求,一些可用可不用大数据手段进行审计的内容,就会直接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审计,这样审计人员只能放弃积累大数据审计经验的机会,探索思考能力提升缓慢。
二、应对挑战的策略
一是完善规章制度,提高数据质量。一方面,健全机制统一各行业数据标准,用制度严格规范各单位数据录入、审核、管理等日常工作,确保系统中的数据能真实反映发生的事项,并登记好台账备查,保障原始数据的质量,对发现篡改、瞒报、漏报原始数据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数据采集报送机制,各提供数据的单位要严格审查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备份操作是否有误、报送方式是否安全等,积极配合审计机关采集数据,并对所提供的数据负责。
二是稳步推进,优化资源配置。在年度审计项目开始前,根据各项目的数据特点,对具备大数据审计实施条件的项目提前规划好运用大数据手段审计的内容,在审计实施方案中安排好大数据审计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操作流程等内容。将大数据审计资源合理配置到最急需的地方去,避免在不适用大数据审计手段的项目中浪费过多的精力,力求与审计机关人少事多、项目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间实现平衡。
三是创新审计理念,提升综合素质。大数据审计是未来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计人员应抓住机遇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审计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自觉调整心态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参加审计署、省厅的各类培训班,多参与全省统筹的大数据审计项目,在培训中提升理论基础,在项目中锻炼实践能力,审计人员之间加强沟通协作、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共同探索调试新的审计模型,不怕失败多尝试,形成合力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