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87年,为万历十五年,其年平平淡淡,似乎未有什么声震寰宇之事,如此平淡的一年在百年后的当下为人熟知,源于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万历十五年》。此书通过选取1587年发生的若干小事串起所有事件、采用人物传记式的章节描绘了明朝的发展脉络,进而探究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王朝衰落的必然原因。
书中通过描述万历十五年前后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等七位典型人物的命运,从政治体制、财政税收、官僚人事、军事发展等方面揭露出明朝覆灭的根源实则为中央对地方组织领导效率低下、只唯道德而无法治的制度已经耗尽了生命力。时年每一位改革者或身败名裂,或壮志未酬,这看似只是时运不济的巧合,实则是历史的必然。儒家文化及其背后庞大的文官集团,推动着冗余而效率底下的明朝,走向毫无光明可言的道路,即使是它势若千钧的惯性,也足以碾过每一个想稍稍改变既有路线的人。
《万历十五年》启示了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单纯以意识形态统治的国家,忽视了法治,忽视了组织领导能力,忽视了民族凝聚力,终究只能止步不前,以悲剧结束,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四百余年后,病毒突袭而至,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正值春运时期,人员流动及聚集性大幅上升,为病毒的传播带来了“优良”环境。寒冷的一月,武汉感染人数骤增,大量疑似患者无法就医,医务工作者疲劳战斗,武汉公共卫生资源处于崩溃边缘,恐慌、无助在本应团结喜庆的时刻深深笼罩在武汉上空。
这场百年以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这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站了出来,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自1月23日10时起关闭离汉通道,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一个超千万人口的城市采取的最严厉的防疫措施,但这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防控疫情的坚定决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爱民之心。
在疫情防控中,党中央统揽全局,因时因势制定重大战略。举全国之力,调配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奔赴武汉,支援湖北。统一组织、高效协作,短短十天,新建了一座占地33900平方米,容纳1000张病床的传染病医院火神山医院,以中国速度震惊了世界;面临疫情传播的特性,果断决策,广泛兴建方舱医院收治轻症确诊患者,极大地缓解了医疗资源不足的困境。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由国家承担新冠患者全部医疗费用,不放弃、不遗漏一位患者,最大程度提高了治愈率,救助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与时间赛跑,科学至上,临床救治与科研攻关相协同,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对武汉市开展全员检测,摸清潜在疑似病例,提振市民信心。有效指挥,高效调度,每一位共产党员闻令而动,加入社区疫情防控一线,开展摸底排查、区域消杀、买菜送药、疏导值守等工作,寒风暴雪、不舍昼夜、任劳任怨,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疫情无情人有情,举国同心,同甘共苦。既有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又有建设人员向险而行,不眠不休,连续作战,筑起方舱;还有广大市民默默坚守,克服困难,宅家不出,守护武汉。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华夏儿女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披荆斩棘,共克时艰。
寒潮远去,繁花盛开。社会秩序已然重启,回望疫情的艰难时刻,不禁感慨,胜利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离不开从中央到地方非凡的组织动员、统筹协调及贯彻执行能力,离不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坚韧顽强、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风云变幻,几轮更替,当今已不是四百三十年前早早埋下悲剧性结局的明朝,我们有着不可比拟的制度优势、有着坚强的领导核心、有着优良的国家治理能力,有着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经历了辉煌、苦难,而今迈步向前,追逐全民族的中国梦。身处当下的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时代洪流中书写青年审计人为国而审为民而计的职业担当,以工匠精神揭示经济社会运行风险,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责二处 张梦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