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市审计局聚焦财政预算绩效审计查出的问题,通过系列务实举措推动审计整改落实见效。
一、以“清单化+责任制”压实整改责任,破解“整改悬空”难题。针对部分被审计单位存在整改责任界定模糊、推进节奏缓慢、整改效果打折扣等问题,一方面,结合审计报告逐项梳理形成“问题清单”与“整改清单”,向被审计单位逐条明确整改事项,提出整改要求,限定整改时限,让整改任务一目了然;另一方面,向被审计单位严明审计整改的重要性,要求对照清单,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计划,逐项逐条明确整改措施、责任分工、目标要求和整改时限,层层压实整改责任,确保整改任务不悬空、责任不脱节。
二、以“全周期+精准化”强化过程督导,避免“整改走过场”。为杜绝重报告、轻实效的形式主义整改,创新全周期动态督促整改模式。一是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坚持“立审立改”,第一时间向被审计单位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确保问题在审计期间及时纠正,如针对某单位某专项经费结余逐年增长的问题,推动相关单位及时停止预拨、启动消化存量工作,提升审计整改时效性。二是在整改推进阶段,主动与被审计单位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实时掌握整改进展,及时反馈整改中的偏差,指导优化整改措施,有效打通堵点,推动整改任务按计划落地。三是在整改验收阶段,多维度评估,核查问题是否彻底整改、整改佐证材料是否完整合规;是否针对共性问题建立或修订绩效管理制度,形成长效防控机制;整改措施是否具备长期执行条件,能否持续防范同类问题复发,杜绝“表面整改”。对综合评估不合格的单位,要求限期开展“回头看”,直至整改符合要求。
三、以 “成果转化+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防止“问题反弹”。坚持整改与规范并重,推动整改成果转化为长效管理机制。针对财政预算绩效目标设置、绩效评价、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中存在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相关改进工作的建议,形成审计专报。市政府重点督办,推动财政、科创、经信、农业农村等部门专题研究,及时堵塞漏洞,出台或修订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工作、第三方机构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支农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工作等方面多项制度,追回被骗取的财政奖补资金,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审计整改成效显著。(余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