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更好发挥保障政府运转、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等功能,近年来,武汉市审计局持续在“融合、延展、整改”上下功夫,不断优化监督机制、拓展监督范围、提升监督实效,助力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提质增效。
一、在“融合”上下功夫,持续优化监督机制。坚持系统观念,在不新增审计项目、不重复投入审计力量的基础上,制定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审计工作方案,将审计内容融合到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各类常规性审计项目中,依托现有审计项目,实现资产监督与各类审计同步实施、协同推进。
二、在“延展”上下功夫,不断拓宽监督范围。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延伸审计触角,推动监督由传统的固定资产视角向更广泛的资产领域延伸,实现多维度、深层次、全覆盖监督。一是关注无形资产管理,聚焦专利权、非专利技术、信息系统、软件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登记、使用、处置及效益情况,推动相关单位完善管理制度,防止资产流失和闲置浪费。二是关注政府投资项目形成的资产,重点审查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的政府投资项目是否存在未及时结转资产、脱离监管等问题,推动项目及时规范入账,全面纳入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三是关注民生类资产,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文化场馆等公共资产的运营管理及开放使用情况的审计,关注资产使用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提升公共资产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
三、在“整改”上下功夫,全面提升监督效能。坚持揭示问题与推动整改并重,将督促审计整改作为提升监督效能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问题清单+整改台账+跟踪督查+对账销号”全链条整改工作机制。一是推动个性问题立行立改,督促相关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加强资产卡片管理、定期清查盘点等基础工作,及时上缴处置收入,有效盘活闲置资产等。二是推动从源头治理共性问题和体制机制性问题,针对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建议,推动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机制等。三是推动完善资产绩效管理,优化配置标准体系,建立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切实将审计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全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安全、规范和高效运用提供坚实审计保障。(王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