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审计局 周少丽
夏日来了,院子里的香樟树上,蝉鸣一天比一天清脆。
进入三伏天,天气更加酷热,大人和小孩都躲在空调房里吹冷气,仿佛这炎炎的夏日与他们不相干,只有这蝉鸣才有一点点夏天的韵致,听着蝉鸣思绪有些恍惚,不由得回到儿时生活的晴川,曾经的夏日故事安放在岁月深处,不经意间的撩动,愈加的清晰难忘。
儿时生活的晴川是一片很大的居民区,以高公街为界,分为堤内和堤外,我家住在堤外,其间小巷阡陌地形错综复杂,外人进来如同行走在迷宫之中,充满敬畏,然而这就是我们儿时的乐园。对儿时夏天最为深刻的记忆,莫过于纳凉竹床阵和三伏天的戏水之乐。
我家住在一条长长的巷子中间,巷子宽不过七八米,起头连着防水堤,垂直于防水堤一直延伸到小河边。三伏天的傍晚,太阳落山后,每家每户都在自家门口洒水降温,水泼在地上,氤氲起一股热气,等热气散尽,搬出竹床摆在家门口,各家地盘都是约定俗成,绝不会越雷池半步。一般人家都有好几个竹床,家庭条件稍好的人家每人一个,其中不乏那种泛着油光,黑红黑红的竹床,这就是经汗水多年浸润的老竹床,是竹床中的极品,躺在上面通身凉爽是消暑纳凉的好物件,只有身体好火力壮的中青年才消受得起。
每家每户门口都摆放着竹床,巷子中间留出一条狭窄的通道,仅供行人或自行车通过,竹床一个连着一个在巷子里延绵不断,一眼望不到头,如果是现在用无人机拍摄,那竹床阵的场面一定是蔚为壮观。儿时的夏天,或是小儿郎在竹床间跳跃嬉戏的快乐,听着鬼故事不敢回家的恐惧,躺在竹床上看星星听蝉鸣的惬意,或是男人们围坐在竹床边的小酌微醺,老人们摇着蒲扇吹牛纳凉的舒爽,竹床上对弈者棋逢对手的刀光剑影,还有因了巷子里肆无忌惮的鼾声而不能入睡的尴尬,这才是炎炎夏日、三伏天里该有的味道。
彼时的夏日没有空调,没有电扇,奇妙的是我们堤外也没有蚊子,堤内的人对这一点百思不得其解。奥秘是每年暑假,居委会的爹爹婆婆动员在家的小伢们,到江边扯一些青草枯叶,堆放在自家门口,统一在草堆上撒上驱蚊药粉,为了防止火情,要求每家在草堆旁放一桶水,所有人等一律疏散到江边。等一切安排就绪后,由居委会统一点火,霎时烽烟四起,烟熏火燎中浓浓的药味裹着淡淡的青草香,熏得各种蚊虫异类无处可遁向外四处逃散,正是有这样充满民间智慧的土味驱蚊法,才得以成就这块没有蚊虫之扰的风水宝地,这可能也是上天对我们的特别眷顾。
每到夏季汛期,长江的水位一旦超过27.3米的警戒水位,高公街就要封闸,那堤外的人家就要在水里泡上一阵子。白天大人们忙于抗洪救灾的无暇顾及,学校停课放假没有老师的管束,小街小巷成为我们天然的河床。在水深的地方,轮胎里放个脚盆,坐在里面就可以愉快地玩耍起来,讲究一点的把汽车轮胎绑上两块跳板权当小船划,调皮的半大小子直接在齐腰深的水里打水仗。住在水边的小孩不怕水也会玩水,丢在小河里自己扒拉几下,像水老鼠似的在水里上下窜几下,呛几口水就学会了游泳,有的十多岁就可以横渡长江和汉水。少年不知愁滋味,快乐的理由无需太多!
渐行渐远的晴川有我童年里的夏日故事,这些夏日的絮味,经岁月的酝酿滋味更加绵长,永远难以忘怀。(周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