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沿路回家,虽然秋老虎余威未散,热度不减,但我还是心情大好,在路边的林荫道上快步前行。
在一拐弯处,一对70岁上下的老年夫妇拦住我,彼此上下打量一番,从老人的衣着面容看,明显是从乡下来的,老人先开口了,很急迫地问:“幸福路中学怎么走?”原来是问路的。我告诉他,直走,走到尽头,左转500米就是了。老人问的中学,就在我们单位边,我在办公室能看到对面30米距离的学校,透过窗口能看到教室里老师学生的身影,可以说,我太熟悉这个地方了。我相信我的指路,能帮老人顺利到达学校。
但令人费解的一幕出现了,老人看了我一眼,点点头。还没等我走出10米远,就听老人又在问“幸福路中学怎么走?”我停下脚步,回头一看,发现被问的是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模样的孩子,孩子大约10岁上下,只听他大声说,直走,走到最前面,左转500米就是了。表述跟我几乎一字不差,只见老人点点头,和他老伴一前一后往孩子指点的方向缓步而去。
那一刻,我突然有一种备受打击的感觉。什么感觉?感觉自己是不被信任的,是被怀疑着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我表述的不够清楚,还是我的语气令老人不放心,抑或我的形象让老人觉得有几分“负能量”?这也不可能啊,我这么面善的一个人!总之,给老人指路,还不如一个孩子令老人可信。那种心理上的不适感,一直伴我回到家中,吃饭都纠结着这个问题。
我在想,每个人大抵都有问路的经历,从经验而言,问路多问几个人,这是很多人都有过的做法,为什么要多问几个人呢,因为只有多问,才能从中找到准确的信息,他们之中有的可能不能完整表述路怎么走,有的甚至告知了相反的路线,这样的指路也许是无意,但结果是给人添堵,浪费人家时间与精力,所以选择多数人所指的路线,显然更靠谱。
这样想过后,联想自己曾经问路时的情形,我就释怀多了。但我又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今天是不是不那么令人可信了?以我刚才的遭遇,一个成年人还不如一个孩子令人信任,是不是成人的世界里,贴过很多谎言的标签,而一个孩子就不会撒谎,只会诚实面对?或许老人是以他曾经的经历,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吧!
问路本来是两个陌生人之间偶然的互动,是一种求助与被求助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其实简单、淳朴,没有任何不好的动机,那为何又会生出一些误会来呢?这里我就困惑是老人错了,还是我错了,抑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从来就没有真正不被辜负的时候?只是,问路都如此让人不放心,在生活里,我们还有多少信任让彼此感到真实安心?
不过话说回来,因为不被完全信任,所以我们可能有失落,有尴尬,有委屈,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真诚地对待对方,至于对方怎么看你,已经不重要了,过于在意介怀显然是庸人自扰。
写到这里,或许还是我想多了,说不定老人一路上还要问几个人也未可知,如是,只能说老人是真上了年纪,而我的杂念里,显然藏着一种小气,还有无知。(蔡甸区审计局 朱利平)
责任编辑:李惠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