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审计环境日益复杂,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为保证财政收支真实合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防控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风险问题亟待解决。关于防范审计风险策略,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为确保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经济资料合法合理,被审计单位应加快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人员结构,保证审计的独立与权威性。首先,被审计单位要强化内部控制意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关于财政法规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培训,事业单位负责人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肯定和支持内控制度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另外,被审计单位应加强自身经济业务管理、完善内部激励奖惩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制定权力责任清单,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职能,以权责清单保障并约束各责任主体,进一步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也为外部审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除此之外,被审计单位还要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完善预决算管理体系,落实好编制预决算、执行预算以及后期的考评和监管,有效地实现单位总体的目标。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审计风险意识与自身综合素质。
在审计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审计风险,一旦有其中一个环节“脱节”,工作发生疏漏,审计风险均会发生。作为审计工作的“实操者”,审计人员个人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风险的高低。所以,要防范审计风险,审计部门应加强自身审计队伍的建设,提高审计人员审计风险意识与自身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工作,打好专业基础,促进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提高风险意识,提升发现、防范、降低风险的能力;另外要及时传达最新审计政策、法律法规,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先进审计方法,提升技能,及时更新其工作观念,促使其专业素质有效提升,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最后,要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与政治思想的教育,促使审计人员具备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品质,建立责任意识,提高廉洁自律水平,并树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
三、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不断优化审计工作方法,发挥信息优势。
在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审计工作逐渐信息化,行政事业单位应保持先进性,运用计算机现代审计手段规避风险,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拓展计算机的审计领域,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首先,要搞好审计基础数据库建设,提供最高效便捷的审计技术;另外,搭建各行政事业单位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合理运用各单位的内部信息,及时交流,实时共享;加快搭建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的信息交流体系,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网,拓宽信息交换渠道,优化整合审计信息,提高审计信息利用率。除此之外,要不断优化并创新审计工作方法,除了审阅法等传统审计方法,还需根据新情况的发展加快审计方法与手段更新,要不断挖掘信息技术人才,以人才为基点,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优势,依托实际审计项目不断研究新的审计方法,促进审计工作质效提升,降低审计风险。
四、构建并细化审计评价体系,建设风险评估机制。
除了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因素以外,单位运行管理情况也是审计风险的一大来源,建设风险评估机制十分必要。构建并细化审计评价体系,健全预警机制和财务风险控制机制,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事前控制,实时监管,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运用财务指标进行量化,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在实际审计工作中,首先,要合理选择评价指标,根据单位当地和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以及被审对象的实际情况,细化评价内容,合理运用评价指标;其次,要遵循全面性、客观性、重要性、谨慎性的原则,评价客观公正、合理合规;另外,要严格区分责任界限,必须分清前任与现任责任、主观与客观责任、集体与个体责任、间接与主要责任,评价合理准确。不仅如此,审计人员还应当增进与单位各部门的深入沟通与交流,各部门之间互相协作,便于发现风险后及时对单位负责人进行风险预警,在根本上降低审计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与损失。(东西湖审计局 李弯)
责任编辑:李惠雅